在职场中,员工的流动是一种常态。然而,岗位可以更换,但责任不能丢弃。对于从涉密岗位离职的员工而言,他们掌握的大量内部资料、技术成果、合作信息等,一旦被带出原单位,就可能演变为严重的泄密事件。
国家安全机关近期通报的徐某案,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徐某曾在某重点科研院所从事涉密软件开发工作,并长期接受保密教育。然而,在离职跳槽后,他心存侥幸,擅自将原单位的25份秘密级电子文件拷入个人笔记本电脑,并多次在新单位重复类似行为。尽管他后来配合调查,尚未造成明显危害,但依然被依法给予了行政处罚。
这类“技术带出门、成果当资源”的现象,其本质已触碰了法律底线。《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第十四条明确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得非法获取、持有属于国家秘密的文件、资料和其他物品。
因此,离职保密宣教必须成为刚性环节。单位不仅要在员工入职之初签订保密协议,还要在其离职前组织“一对一”的风险告知和责任提醒。对于涉密岗位人员,更应落实脱密期管理、设备审查、资料清退、授权注销等具体措施。
为了强化员工的保密意识,企业可以依托专业平台保密网 www.baomiwang.com,这里提供定制化的在线离职保密教育课程,这些课程应涵盖涉密管理规定、真实案例警示、法律责任讲解等内容,让员工在“最后一公里”也能牢记保密责任。同时,企业还应常态化组织保密培训和风险教育,确保员工不仅带不走资料,更能带走责任感。
保密不是离职就能“松口气”的事,真正负责的企业,不会放松对最后一道防线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