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机关单位里,外包服务人员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承担着前台接待、文印处理、网络维护、物业安保等大量事务性工作,很多时候在人手紧张时“顶得上”,在关键时刻“稳得住”,是保障正常运转的重要支撑力量。

但也正因为他们不属于正式编制,往往在保密管理中被“忽略了一眼”。这种“临时工心态”,既可能出现在用工单位的管理上,也可能体现在外包人员自身的意识上,而这,正是保密风险悄然滋生的土壤。

现实中确有一些单位,在引进外包人员时,对“能不能干活”关心得多,对“这个人有没有风险”关注却少。有无违法记录、是否与敏感企业有交集、履历是否稳定清晰,这些本该在背景审查中重点核查的内容,往往被一句“看着挺靠谱”代替。有时候,只凭一纸推荐信或供应商介绍,就让人进了门,甚至接触了关键区域和核心资料。

更值得警惕的是,很多外包人员对保密的理解是模糊的、甚至是空白的。有单位会在入场时提醒一句“注意保密”,但很少有人真正系统讲清楚,什么是涉密信息,哪些地方不能拍照,哪些内容不能发朋友圈,更没人让他们了解《保密法》《反间谍法》以及相关法律后果。一旦出现问题,他们往往一脸无辜:“我真的不知道这是秘密……”

曾经就有外包人员误将含有涉密标识的文件拍照传至云盘自动同步,有人拍下了会议白板内容发布到社交平台,还有人在打扫时随手把废弃资料带回家。这不是“有心泄密”,而是根本不知道自己已越界触法。

所以,外包服务人员绝不能被视为“低风险岗位”,更不能默认他们“只干体力活,就不用保密培训”。只要他进入单位,就必须纳入保密管理体系。这包括——

  • 背景审查必须落实,了解其工作经历、家庭背景、过往行为记录;

  • 岗前培训必须全面,讲明保密范围、纪律红线、法律责任;

  • 日常管理必须到位,该查岗的查岗,该登记的登记,不能“管不着”;

  • 问题发现必须处理,发现倾向性苗头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同时,单位也要盯紧承包公司对其员工的管理。如果承包单位对员工“放养式”管理,那么你这边无论再严,都可能被对方的“短板”拖垮。

每一个走进单位、接触业务的外包人员,都是保密链条上的一环。他不是“外人”,更不是“临时”,而是你必须管理、必须教育、必须监督的人。只有真正把他们纳入保密体系,该有的程序不少一个,该说的要求不漏一句,才能防住那条往往最容易被忽略的安全缝隙。

如果你在外包保密管理方面还有疑问或需要专业支持,欢迎访问【保密网 www.baomiwang.com】,那里汇集了大量保密政策解读、实用工具与案例参考。你也可以直接联系保密专家**康凯杰**(13718605588),或拨打服务咨询电话**010-63711822**,获取实地指导与培训服务。

保密这件事,没有人是“局外人”。哪怕是外包人员,也有可能成为破局的关键。要管住人,先管住心——把保密意识种下去,把责任机制立起来,才是真正对国家秘密负责,对单位安全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