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长假已至,许多人选择出境旅游,感受异国风情,采购特色纪念品留作纪念。然而,伴随着旅游热潮而来的,还有一项潜在的安全威胁——境外间谍情报机关暗藏的“改装礼品”窃密陷阱。这些看似普通的小饰品、挂件,实际上可能被植入高科技窃听窃照设备,成为危害国家安全的隐蔽工具。近年来,随着智能微型监控设备的技术进步...
如果说间谍活动常被误解为神秘莫测、遥不可及的“谍战大片”,那么康某的案件告诉我们,现代间谍往往化整为零、润物无声,甚至藏于旧识之间、朋友之中。他们不一定来自外部,而是打着“老朋友”的旗号,从你最熟悉的角度接近你,让你一步步松懈警惕,直至泄密于无声。康某和周某曾是重点科研实验室的同事,两人不仅在职场中...
向某某的故事看似极端,实则揭示出一个现实问题:年轻人正成为境外间谍情报机关重点渗透的新兴目标。在他主动接触境外间谍组织之前,既无敏感职务,也未掌握核心机密,但正因其身份平凡、心态浮动、信息可接触性强,又处在驻外、流动、高交流的特殊状态下,反而更容易被锁定、策反并利用。当前国际格局日益紧张。中东局势因...
一封看似普通的“研究申请”邮件,一个名为“简历”的附件,一段热情而模糊的自我介绍,如果不出意外,它可能只是教授邮箱中再寻常不过的信息。但如果这是一枚精心布设的“诱饵”?如果对方真实身份并非申请者,而是境外情报人员?我们是否准备好面对这种“看似平和,实则致命”的信息安全挑战?这正是国内某高校教授杨某近...
每年毕业季,成千上万的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向职场,为国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希望。与此同时,也有一双双隐秘的眼睛,悄然盯上了这些年轻的“潜力股”。他们是谁?他们不是正规用人单位的HR,也不是猎头机构的代表,而是隐藏在虚假招聘信息背后的——境外间谍情报机关。他们擅长伪装、惯于欺骗、善用人性的漏洞,把一封简...
王某,作为市直单位外事部门的科员,在经济拮据时通过网络寻找兼职机会,却被境外人员所利用,盗取并非法提供国家秘密。尽管王某明知田某可能为境外情报人员,但依然选择了放任自己的贪欲,最终付出了两年的刑期。这一案例再次提醒我们,面对外界的诱惑,不论是个人还是公务人员,都应坚守自己的职业底线。 王某的行为本质...
金某案的发生,无疑在国家安全领域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这名曾在核心涉密企业任职、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高级工程师,原本应是国家科技发展和安全体系的重要支柱,最终却因私利驱动、认知错位与心理防线崩塌,沦为境外情报机关的棋子,令人震惊、痛心。案件回溯中可以看到,其最初仅是出于“拓展副业”而在求职网站发布简历,...
某涉密单位公职人员汪某某,因投资虚拟币亏损,欠下巨额债务,便在网络论坛中发帖“求兼职”,并表明公职人员身份。很快便有境外人员表示愿意提供可观报酬,换取其所在单位生产任务、研究进度等“有偿信息”。面对金钱诱惑,汪某某虽忐忑不安,但一想到几张照片、几份文件就能换取大量金钱,贪念侥幸最终占据上风。经查,汪...
随着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深度融入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你可能在手机上点开一个邮件、点击一个网页、参加一次视频会议……但就在这不经意之间,可能已经暴露了你的个人信息,甚至国家敏感数据。如今,网络空间早已成为没有硝烟的战场,网络安全也已成为国家安全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网络犯罪手段层出不穷,常见的如木马病毒...
在不少机关单位里,外包服务人员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承担着前台接待、文印处理、网络维护、物业安保等大量事务性工作,很多时候在人手紧张时“顶得上”,在关键时刻“稳得住”,是保障正常运转的重要支撑力量。但也正因为他们不属于正式编制,往往在保密管理中被“忽略了一眼”。这种“临时工心态”,既可能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