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间谍活动常被误解为神秘莫测、遥不可及的“谍战大片”,那么康某的案件告诉我们,现代间谍往往化整为零、润物无声,甚至藏于旧识之间、朋友之中。他们不一定来自外部,而是打着“老朋友”的旗号,从你最熟悉的角度接近你,让你一步步松懈警惕,直至泄密于无声。
康某和周某曾是重点科研实验室的同事,两人不仅在职场中关系紧密,私下也常一起聚餐、踢球、聊天。直到周某离职后,两人依然保持联系,俨然多年老友。然而,在一次看似轻松的聊天中,周某向康某询问了项目进展情况。康某没有设防,也未拒绝,甚至提醒“此事涉密、不要外传”,却还是将相关内容透露给对方。而事实是,周某早已受境外机构雇用,蓄意打探信息,最终二人均被依法追究刑责。
这是一个典型的“熟人打探、友情诱导”的泄密案例。它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周某的策划之深,而在于康某的警觉之浅。他知道信息涉密,也说了“不能外传”,却依然泄露了本不该说的内容。究其原因,在于他错把“熟人”当成“安全范围”,错把“友情”当作可以豁免保密纪律的理由。
这正是当前保密教育中最需要突破的难点——人情、私交、信任等社会关系往往成为泄密的突破口。我们太习惯于在职场上守规矩,在会议上不说话,在文稿中不透露,却往往在饭局上、车上、社交软件里放松了戒备。殊不知,真正的风险往往藏在“没想到”。
“我跟他是多年同学”“我们以前共事关系很好”“他人挺正派的,不会乱说”——这类心态广泛存在,构成了国家秘密保护中的最大软肋:对人的盲目信任高于对制度的敬畏。
很多间谍策反的路径并不复杂。他们并不直接接触涉密信息人员,而是借助一个“老同事”“老朋友”“老下属”的身份,与目标人员重新建立联系,通过不动声色的情感拉近和频繁互动,逐步打听,甚至用“以往情谊”为名,掩盖其真正动机。而这一过程往往不需要高明的技术手段,仅凭一句“你们那个项目现在是不是快完成了?”就能让信息泄露。
这也提醒所有涉及国家秘密工作的人员:保密义务不因关系亲疏而有例外,纪律红线不因身份熟悉而可逾越。
不要相信“我不说出去就没事”,更不能抱有“他不会害我”的想法。信息一旦说出口,如何流传你已无法掌控。即使对方真的没有恶意,但只要存在扩散的可能,你就已失责。
从国家安全管理角度出发,这也再次印证了对涉密人员的保密培训不能只限于“文件操作规程”“涉密载体管理”等条框内容,更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情境模拟”“案例复盘”“意识重塑”。尤其要强化培训中对“熟人套话”“旧友问询”“酒桌闲聊”等现实场景的风险警示。
在这方面,很多单位已尝试引入保密在线培训系统进行定期教育与测试。该系统提供的模块化内容中,特别包含“日常交流涉密防范”“社交场景风险模拟”“非正式场合防泄密”等实际场景类课程。员工可按岗位级别学习匹配内容,通过视频、案例、测评多种方式加强应对复杂场景的能力。
此外,系统支持在线随时学习,能够实现定期推送更新案例内容。借助这些不断滚动的信息提醒,让涉密人员时刻保持警觉,不轻信任何打着熟人旗号的“套话”。
我们要明白,在国家秘密面前,没有所谓“私人关系特区”。不论对方身份如何,不论你们关系多深,只要对方无权知悉的内容,你就没有理由泄露。
友情很宝贵,但也不能成为违反纪律的借口。信任可以建立在情感上,但保密必须建立在制度之上。信息时代,一句闲谈可能引发严重后果;一时心软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别再因为熟悉而放松警惕。别再用“不会有事”掩盖“早已出事”。把保密纪律当作和身份证一样随身携带的“行为标签”,是每一名国家工作人员的应有素质。
防范间谍行为,要从警惕“老熟人打探”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