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长假已至,许多人选择出境旅游,感受异国风情,采购特色纪念品留作纪念。然而,伴随着旅游热潮而来的,还有一项潜在的安全威胁——境外间谍情报机关暗藏的“改装礼品”窃密陷阱。这些看似普通的小饰品、挂件,实际上可能被植入高科技窃听窃照设备,成为危害国家安全的隐蔽工具。
近年来,随着智能微型监控设备的技术进步,窃听偷拍设备日趋小型化、智能化、多功能化。更为危险的是,一些境外势力针对我国公职人员、涉密单位工作人员、科研院校师生等重点人群,通过旅游礼品、纪念品等形式,变相“送礼”或“强卖”装置,将普通的钥匙扣、背包挂件、项链、耳钉等小物件改造成实时窃听、窃照、定位的“间谍器材”。这些设备不仅能够隐蔽安装,还能远程传输信息,非法收集国家秘密和敏感数据,威胁我国的政治安全和信息安全。
为什么这些“改装礼品”如此危险?因为它们突破了传统的安全防线。传统安检重点关注电子设备的大小、功能、外观,而微型窃密装置则往往体积极小、外形隐蔽,容易逃避检测。尤其是在旅游者心情放松、警惕性降低的情况下,这些“礼品”就成为敌对势力渗透的“隐蔽入口”。
面对如此隐蔽复杂的安全威胁,加强防谍教育,提升全民尤其是重点人员的防范意识,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首先,涉密单位和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收礼”等行为的潜在风险。不论是主动接受还是被动收到,都应严肃审视物品的安全属性。无论对方多么热情、多么推销,都不可心存侥幸。任何来自境外的不明来历的电子产品、装饰品、纪念品都应拒绝,尤其是携带回国后必须严格检查。
其次,单位应将防谍意识纳入常态化培训和管理内容。通过定期开展专题讲座、案例警示、风险提示等活动,帮助工作人员识别“改装礼品”等新型窃密手段,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对重点岗位人员,建议通过模拟检测、演练等实操形式,提升面对诱惑时的警觉性和应对能力。
再次,社会各界特别是高校、科研院所也应广泛开展反间谍宣传,增强师生员工防范意识。暑期旅游是易感期,讲授这类隐蔽的安全风险有助于筑牢“思想防线”,避免无意中成为泄密的工具。
此外,公众还应积极配合安检与安全部门工作,自觉接受相关技术检测和安全排查,形成“人人参与、人人防范”的良好局面。发现可疑物品或不明人员强行赠送礼品,应及时向单位安全管理部门或国家安全机关举报,避免安全隐患扩大。
最后,防谍不仅是国家安全部门的职责,更是每个公民的责任。特别是在全球化的时代,国家安全与个人行为密不可分。只有全社会形成共识,提高警惕,才能有效防止境外间谍利用“改装礼品”这一隐蔽方式,窃取国家机密,破坏我国安全环境。
暑期出游,享受美景美食的同时,千万不要忽视那些小小“礼物”背后的大大风险。时刻铭记:改装礼品收不得,警惕风险刻不容缓。让我们携手筑牢国家安全防线,为强国建设贡献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