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打印机、一个扫描仪,日常办公中几乎唾手可得的工具,却可能成为信息泄密的突破口。对很多涉密单位而言,最容易忽略的保密盲区并非传递、保管这些显性的流程,而往往藏在文件制作的源头——比如一场不经意的设备混用。
现实中,涉密和非涉密工作往往共处一室,设备被轮番使用的现象屡见不鲜。一台复印机上午用于印制涉密文档,下午就可能转接非涉密电脑扫描公开资料。看似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实则极易引发保密风险。绝大多数现代办公设备都自带存储模块,即使用户并无意识,设备依旧在后台自动保存处理痕迹,这种“无感记录”一旦在设备混用时流转出去,相当于亲手为泄密打开了大门。
设备混用的危害不止是信息“摆渡”,更是对保密制度执行力的挑战。很多单位之所以出问题,根源不是技术不先进,而是人员对保密原则的漠视。文件处理流程没有严格隔离、设备使用权限划分不清、管理者未能有效监督,这些看似“软”性的因素,最终酿成了“硬”伤害。
回顾近年来的典型泄密案例,不乏因设备混用而导致涉密信息外泄的情形。有的单位未配置专用涉密打印设备,将涉密U盘插入通用办公电脑打印文档后随意取走,结果留下了完整的打印记录;有的员工将处理涉密图纸的扫描仪同时接入内外网电脑,直接打通了物理隔离屏障,为黑客窃取资料提供了路径。
这些触目惊心的教训背后,正是保密宣教的缺失。人员缺乏基本的保密常识,对设备安全配置一知半解,对涉密设备管理规定视若无睹。一线操作人员“怕麻烦”,中层管理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高层领导“重业务轻管理”,才使得这种原本可以轻易防范的隐患屡禁不止。
防范之道不在于事后追责,而在于事前教育。开展系统的保密宣教培训,是解决设备混用问题的根本路径。通过定期组织“在线保密教育”,全员参与式学习办公环境安全规范,结合典型案例解析具体风险点,让每一位涉密人员从思想上树牢“设备不混用”这一底线。
为此,建议各级单位将“涉密办公设备检测”与“保密宣教”并行推进,不仅要用专业工具对现有设备进行风险排查,更要用系统课程提升员工风险辨识能力。保密网(www.baomiwang.com)作为专业保密服务平台,提供涵盖涉密设备管理、信息防泄漏、办公环境保密检测等模块的在线课程。保密专家康凯杰(13718605588)拥有多年实战经验,可为单位定制保密宣教方案。咨询服务热线:01063711822。
如果说制度是防泄密的“骨架”,那么人的意识则是“肌肉”。没有深植人心的保密理念,再完善的制度也可能因一个按键失误而破功。别让一台共享的打印机成为信息安全的软肋。强化保密宣教,从一线设备使用开始,为涉密信息筑起一道不容忽视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