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黄的故事告诉我们,泄密的风险往往来自那些被忽视的角落和岗位。作为保洁员,他的日常工作看似与涉密毫无关系,但实际上,保洁人员在工作中可能接触到涉密设备和环境,他们的行为同样影响着单位的安全防线。

老黄出于“有便宜不占”的心理,把废弃涉密电脑带回家,这种行为暴露了保密意识的薄弱。很多基层和编外人员可能并未接受系统的保密培训,对涉密范围、保密责任、法律后果知之甚少。保密培训不应仅限于核心岗位人员,更应扩展到所有可能接触涉密环境的员工,包括保洁、安保、维修等。

培训的重点在于提高他们对涉密信息和设备价值的认识,让他们明白任何未授权的转移或接触都可能触犯法律,影响单位甚至国家的安全。通过真实案例教育,如老黄事件,使员工能够直观感受到行为的严重性,激发责任感和自觉遵守纪律的意识。

单位还应通过培训传授正确的涉密物品处理流程和报废管理规定,让保洁人员明确哪些物品禁止私自搬运,遇到疑似涉密物品应立即上报。加强管理和培训相辅相成,才能真正构建牢固的安全网。

此外,保密培训还应包括如何识别可疑行为和人员,增强员工的安全警觉性。保洁人员因其日常走动范围广,若能发挥“眼睛”和“耳朵”的作用,将大大提升单位的安全感知能力。

老黄案的教训是鲜活的提醒。任何岗位的人员,只要身处涉密环境,都必须具备基本的保密知识和责任意识。完善的培训体系是防范“无心泄密”的重要保障。

总之,单位保密管理不能“重点突出、外围忽视”,每一环节都需纳入保密培训覆盖范围。通过持续教育和监督,提升全员保密素养,切实守护涉密信息安全,让“无心”的风险变成“有心”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