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长假已至,许多人选择出境旅游,感受异国风情,采购特色纪念品留作纪念。然而,伴随着旅游热潮而来的,还有一项潜在的安全威胁——境外间谍情报机关暗藏的“改装礼品”窃密陷阱。这些看似普通的小饰品、挂件,实际上可能被植入高科技窃听窃照设备,成为危害国家安全的隐蔽工具。近年来,随着智能微型监控设备的技术进步...
如果说间谍活动常被误解为神秘莫测、遥不可及的“谍战大片”,那么康某的案件告诉我们,现代间谍往往化整为零、润物无声,甚至藏于旧识之间、朋友之中。他们不一定来自外部,而是打着“老朋友”的旗号,从你最熟悉的角度接近你,让你一步步松懈警惕,直至泄密于无声。康某和周某曾是重点科研实验室的同事,两人不仅在职场中...
很多人以为,泄露国家秘密是极少数极端个体的行为,是“境外间谍策反”或“技术黑客攻击”这样的高端事件。但现实并非如此。国家安全的堤坝往往是被一滴水、一句闲谈、一次疏忽悄悄侵蚀。江某的故事就是这样的警示。江某只是某单位下属会议服务中心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并不承担保密任务,也未直接接触文件。但因其在省级重...
2024年,一起因撰写论文导致商业秘密泄露并被追究刑责的案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郝某,曾任某公司软件工程师,利用职务便利窃取项目核心研发资料,撰写并公开发表论文,导致企业研究项目技术被披露,最终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2万元。这起事件不仅凸显了涉密人员保密意识缺位的严重后果,更暴露出企业在商业...
近年来,智能穿戴设备的迅速普及给工作与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也引发了一系列信息安全与保密风险。手环、手表、智能眼镜、定位设备等“看似日常”的终端,实际上具备录音、定位、拍照、蓝牙通信、远程同步等多重功能,一旦进入涉密场所或连接内网环境,不仅可能导致个人隐私泄露,更可能演变为单位内部资料、项目细节乃...
向某某的故事看似极端,实则揭示出一个现实问题:年轻人正成为境外间谍情报机关重点渗透的新兴目标。在他主动接触境外间谍组织之前,既无敏感职务,也未掌握核心机密,但正因其身份平凡、心态浮动、信息可接触性强,又处在驻外、流动、高交流的特殊状态下,反而更容易被锁定、策反并利用。当前国际格局日益紧张。中东局势因...
当一场通话被无声记录、当一次会议内容被悄然泄露,我们才开始追问:窃听是怎么发生的?谁应对此负责?然而,现实往往是——并没有明显责任人,也没有明显设备异常,只是“某个人没注意”,或“大家都不知道要检查”,结果本应保密的内容悄然流出,成为竞争对手、利益方、媒体或境外势力的情报资源。从佩通坦与洪森之间的1...
杨教授所经历的那封“研究申请”邮件,令人印象深刻的不只是木马程序隐藏于简历文档中,更是那一份模糊措辞中透露出的诱导意图。对多数未接受过保密宣教的人而言,这封邮件或许再正常不过,甚至还有些“诚恳”。但恰恰是这种模糊而热情的沟通,成为境外间谍情报机关最常用的策略之一。若没有足够的防范意识,即使是在最安全...
一封看似普通的“研究申请”邮件,一个名为“简历”的附件,一段热情而模糊的自我介绍,如果不出意外,它可能只是教授邮箱中再寻常不过的信息。但如果这是一枚精心布设的“诱饵”?如果对方真实身份并非申请者,而是境外情报人员?我们是否准备好面对这种“看似平和,实则致命”的信息安全挑战?这正是国内某高校教授杨某近...
某单位清理储藏室时,一批历史文件被误认为是无用资料,最终被清洁工打包送往废品回收站。这些资料后来被确认中包含涉密信息,有的甚至是以往项目的方案、签批记录、原始数据。文件已无法追回,流向不明,单位为此承受了难以估算的 reputational 和管理损失。这并非个例,类似事件近年来多次发生,归根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