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教授所经历的那封“研究申请”邮件,令人印象深刻的不只是木马程序隐藏于简历文档中,更是那一份模糊措辞中透露出的诱导意图。对多数未接受过保密宣教的人而言,这封邮件或许再正常不过,甚至还有些“诚恳”。但恰恰是这种模糊而热情的沟通,成为境外间谍情报机关最常用的策略之一。若没有足够的防范意识,即使是在最安全...
一封看似普通的“研究申请”邮件,一个名为“简历”的附件,一段热情而模糊的自我介绍,如果不出意外,它可能只是教授邮箱中再寻常不过的信息。但如果这是一枚精心布设的“诱饵”?如果对方真实身份并非申请者,而是境外情报人员?我们是否准备好面对这种“看似平和,实则致命”的信息安全挑战?这正是国内某高校教授杨某近...
某单位清理储藏室时,一批历史文件被误认为是无用资料,最终被清洁工打包送往废品回收站。这些资料后来被确认中包含涉密信息,有的甚至是以往项目的方案、签批记录、原始数据。文件已无法追回,流向不明,单位为此承受了难以估算的 reputational 和管理损失。这并非个例,类似事件近年来多次发生,归根到底,...
每年毕业季,成千上万的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向职场,为国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希望。与此同时,也有一双双隐秘的眼睛,悄然盯上了这些年轻的“潜力股”。他们是谁?他们不是正规用人单位的HR,也不是猎头机构的代表,而是隐藏在虚假招聘信息背后的——境外间谍情报机关。他们擅长伪装、惯于欺骗、善用人性的漏洞,把一封简...
如果问到现代办公要准备哪些自动化设备,打印机绝对排在前三。打印机早已成为现代办公不可或缺的常用设备。然而,人们在关注打印速度、清晰度等指标时,往往忽视了一个潜藏的保密漏洞——打印机硒鼓所带来的信息残留风险。尤其是在涉密单位或承载敏感业务的部门,若不重视硒鼓管理,就极有可能因操作不当引发严重的泄密事件...
一台打印机、一个扫描仪,日常办公中几乎唾手可得的工具,却可能成为信息泄密的突破口。对很多涉密单位而言,最容易忽略的保密盲区并非传递、保管这些显性的流程,而往往藏在文件制作的源头——比如一场不经意的设备混用。现实中,涉密和非涉密工作往往共处一室,设备被轮番使用的现象屡见不鲜。一台复印机上午用于印制涉密...
冯某在退休那一年,曾满怀期待地对同事说:“终于可以轻松一点了,不用提心吊胆担心保密问题了。”谁也没想到,仅仅两年之后,他却在法庭上低头认罪,承担六年刑期的法律后果。他的问题出在哪里?并不是能力不强,也不是曾经做得不好,而是他对保密责任的认识太浅、对制度的敬畏太弱。退下岗位并不等于卸下责任。国家设立脱...
退休、调岗、换单位,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也许只是人生的一次转身。而对于曾在涉密岗位上工作的人员,这却是一道必须严肃对待的防线。冯某的经历给所有人敲响了警钟。作为某国有企业的重要技术岗位人员,冯某掌握着不少关键业务数据和技术资料。退休后,他依然和单位的一些老同事保持联系,这本是人之常情。然而,也正是这样...
王某,作为市直单位外事部门的科员,在经济拮据时通过网络寻找兼职机会,却被境外人员所利用,盗取并非法提供国家秘密。尽管王某明知田某可能为境外情报人员,但依然选择了放任自己的贪欲,最终付出了两年的刑期。这一案例再次提醒我们,面对外界的诱惑,不论是个人还是公务人员,都应坚守自己的职业底线。 王某的行为本质...
金某案的发生,无疑在国家安全领域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这名曾在核心涉密企业任职、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高级工程师,原本应是国家科技发展和安全体系的重要支柱,最终却因私利驱动、认知错位与心理防线崩塌,沦为境外情报机关的棋子,令人震惊、痛心。案件回溯中可以看到,其最初仅是出于“拓展副业”而在求职网站发布简历,...